“抗疟”五十年:我们的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06月25日 阅读数 ( 11689 )

屠呦呦团队研究新进展


6月17日一大早,整个网络都被屠呦呦刷屏——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取得新进展。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近年来,青蒿素已经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抗药性”,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这一现象受到全球抗疟专家重视,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也带领着团队针对“抗药性成因”“治疗手段”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进展


近期,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可行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经过试验,屠呦呦团队提出的“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非常有效,这一应对方案也引发了业内关注。这项进展对于全球抗疟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而事实上,这一次屠呦呦给世界带来的惊喜远不止如此——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的背后,更是全世界2亿疟疾患者重获新生的福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这个名字为世人熟知,是三年多以前的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那一年,屠呦呦85岁。台上十分钟高光时刻,台下五十年的研究和等待。


屠呦呦与青蒿素结缘,是上个世纪的事。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肆虐,全球都没有控制这个病的办法,数百万的生命因此逝去。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她带着一批研究员,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了380种提取物,用在小白鼠身上做抗疟疾检测。


长达4年的时间,毫无进展。对于药物研究,这太正常了,枯燥、寂寞、常常令人绝望。但屠呦呦没有放弃,最后在东晋葛洪的处方中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适合治疗疟疾的青篙素。


向心而行,全力以赴


前不久,BBC制作纪录短片,将屠呦呦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等浩瀚人类史上的伟大名字并列。短片讲述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传奇故事。短片中,主持人表示如此形容:“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短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敬畏,当研究小组将青蒿用于动物实验时,效果令人震惊,有些动物得以痊愈,而有些动物却疑似中毒,没人敢保证,这种药物用于人体会安全。屠呦呦坚信青蒿提取物有效,因此她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自己坚持下,医生对她进行了试药观察,并逐渐增加药量,医生一直在观察她内脏各项指标,心脏、肝脏、肾脏,都没有任何问题,试验成功了。


BBC评论道,很少会有人像她这样,甘愿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有一线希望,拯救他人。


人生态度很明确,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去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就是屠呦呦的处世原则。她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几乎耗尽所有精力,才有了如今的造福于全人类的疟疾“克星”。


向心而行,全力以赴,不仅是屠呦呦的成功之道,更是所有一心奔赴梦想的人身上的共同闪光点,在90后的创业小伙钟雨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从五年前萌发出想创业的想法后,钟雨清和另外一个创始人便踏上了前途未可知的创业道路。破旧的居民楼,杂乱无章的格子间,两台电脑,一盆富贵竹,这便是火蝠电商最初的模样,一起陪伴他们熬过了起步的艰难时光。创业的几年中,面临过初期客户开发的艰难、中期业务偏重导致的浮躁,以及同行的恶意攻击,钟雨清虽然也有过怀疑和彷徨,但不变的是一直向心而行,从未放弃。


即使如今的火蝠已经日渐壮大,钟雨清依旧每天加班至深夜。或许是创业那几年里养成的习惯,但凡有出差的业务需要,他都会将行程安排至晚上,保证不耽误白天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也正是这种坚持和敬业,感染了所有的火蝠人,一路全力以赴,才有如今火蝠的成就。


一生可以专注地做一件事,其实也是一种幸运。然而现实却是,大部分人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屠呦呦还是钟雨清,最幸运的大概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事情并且为之坚持。向心而行,全力以赴,才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法宝。